19種瀘州境內的野生菌有了“身份” 部分有毒,不要采食!
從2021年起,西南醫(yī)科大學藥學院啟動了對瀘州烏蒙山區(qū)野生菌生物多樣性的調研,通過對菌種樣品進行DNA提取、分析,近日,第一批野生菌檢測結果已經出爐。
西南醫(yī)科大學藥學院教師、生物學博士羅禹介紹:“之前瀘州沒有進行過系統(tǒng)的野生菌分析,這次我們組織了科學、系統(tǒng)的實地考察,目前已經鑒定了19種烏蒙山區(qū)的瀘州境內的野生菌資源?!?/p>
檢測中發(fā)現,日本紅菇、金黃鵝膏菌、黃蓋小脆柄菇等屬于有毒真菌,其中多種真菌在瀘州當地仍有食用習慣。例如在古藺縣馬嘶苗族鄉(xiāng)采集的青岡菌,當地人喜歡食用,但根據檢測的結果,該菌類有一定的毒性,不建議食用。
判斷野生菌是否有毒,并沒有標準的判斷方式,網上所流傳的經驗法、大蒜法、蟲爬法都沒有科學根據。因為野生菌的種類多,研究人員在野外不能完全憑外觀來辨別其種類,要結合它的分子測序來進行鑒定成份,再判斷是否有毒。
“有毒野生菌的各種毒性成分會對人體的內臟、神經造成損壞,嚴重會造成人死亡,所以建議大家不要食用?!?羅禹說。
記者 汪恒怡 王鏡
